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44章(1 / 2)





  如今更是内部出现了分化,皇权更是不值得一提!

  而对于西宁侯来说,那是好事儿,因为再也不用给朝廷上贡了。

  因为太子继位是名不正言不顺,他不可能支持这样的乱臣贼子!所以等新皇继位后,让钦差过来找西宁侯要年供的时候,西宁侯把这钦差给骂了一顿,什么年供,他一文钱也不会给犯上作乱的小人!

  不顾好歹留了钦差一条命,也是让他回去复命的。至于这钦差回去如何的添油加醋,西宁侯既然能说那种话自然不怕被人说三道四。

  西宁侯对妹夫说道:“这下子,我可是孤注一掷了!”

  李煦之道:“舅兄,这个朝廷本来就糜烂不堪,是迟早的事儿,只是舅兄要想好了,是支持在逃的皇子,还是自己自立了!”要李煦之来说,辛辛苦苦的打仗,谁乐意给人做嫁衣裳?

  当然是自立的好,成王败寇,如今是个好机会,犯上作乱的是太子和厉王,大家群起而攻之,谁也不会说别人道德有问题。

  朝廷对李煦之和西宁侯也没有什么恩情,李煦之的长安侯的爵位,也不过是皇帝的一个诱饵,让他回去给皇帝继续卖命的,这个前提还是李煦之自己在外面混出了名堂来,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。所以李煦之对皇帝并没有所谓的知遇之恩。

  当然了,也可以说,皇帝对他有‘知遇之恩’,这样一来,他给皇帝讨回公道,不是名正言顺吗?

  而舅兄这边呢,西宁侯本来都是世世代代的在西宁这一片地儿,可是朝廷却从来没有给西宁的将士们一分一毫,都是西宁侯自己想办法养活了这些将士,每年还另外给朝廷上供,包围了这商朝的平安,却一点儿好处都没有!、憋屈了这么多年,哪里还能继续憋屈下去?

  李煦之老早就知道自己的舅兄是个有野心的人,如今是群雄逐鹿的时候,大家各凭本事。

  他在京城的这四五年,也在京城结了人脉,对舅兄也会有帮助,当然,李煦之本身就是武将,能带兵打仗,这也是很大的一个帮助。

  既然要对抗,粮草和兵器不能少了,这些年的准备,也不是说着玩的。西宁这边种小麦和高粱还有玉米,后两者的产量都高,又因为接近西域,所以有番薯的出现,每亩地的出产都是好几千斤,够大家吃的了。

  只是,这番薯吃多了也闹心,还有时候不容易消化。

  这倒是个问题了。西宁侯开玩笑的说道:“说不定舜华有好办法。”自己的外甥女研究出的牛皮耐水的法子,如今可是起了大作用了,等到了冬天的时候,和敌军作对,那就是比人家强多了。

  天一大师说舜华是个有造化的人,这话可真没有说错。

  这番薯就是红薯,基本上现在都是蒸煮或者烧了吃。但是这样一来,确实是不容易消化,生吃呢,还容易烧心。

  在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,桌子上上的就是有一盆蒸红薯,钱氏有些吃不下去,虽然他们这样的人家,是不用吃番薯的,可是公公发话了,她也不能不听。

  吃的多了,也不是个味儿。钱氏表示很无奈,但是与民同苦,真是西宁侯府的一个传统。

  李舜华去见舅舅,发现爹和大表哥,二表哥,大哥,二哥都在呢。她是被舅舅叫过来的。

  西宁侯看着这几个孩子,说道:“咱们家的小辈,这个时候才到齐了。”

  西宁侯府的三公子和四公子没有在,或许在西宁侯的心里,庶出的到底是要疏远一些。

  西宁侯问李舜华,这段时间吃的怎么样,番薯好不好吃。

  李舜华说道:“好吃是好吃,但是吃多了也不舒服。”

  西宁侯道:“唉,说的也是,不过现在将士们多吃一些番薯,才能省下更多的粮食,”

  西宁侯倒是没有问李舜华该怎么办,他当时给李煦之说那个话也是开玩笑,并没有指望外甥女能想出什么办法。

  可是李舜华却知道,如今西宁看着很平静,但是和那边的朝廷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,尤其是现在厉王当权,更不可能绕过舅舅他们。

  舅舅们要是不好了,他们家也不会好,更何况,她也敬重自己的舅舅。

  舅舅从来没有要朝廷的一分一毫,可是朝廷给了舅舅什么?用得着的时候就用,用不着的时候,还要上供,这日子已经够了。

  其实这番薯,不仅仅是蒸煮烧,还可以磨成粉,然后做成粉条。方法也不复杂,只是没有人想到罢了,做成了粉条,吃起来跟主食也一样,味道还很不错。

  说来说去,还是因为红薯富含淀粉,才能成为粉条。

  李舜华让人先把红薯切成一片一片的晒干,晒干后才更容易磨成粉,磨成粉后,再过滤晒干,剩下的可都是淀粉了,用淀粉再支撑粉条的样子,晾晒干,想吃的时候拿出来一煮,绝对是管饱又好吃,还长期都不会坏。

  番薯在运送过程中,要是不妥善保管,很可能就会发芽,或者坏掉,但是做成了粉条就不一样了,携带的时候,也不怕坏掉,一年的保质期是有的。

  李舜华试验出来了以后,还让人下了一碗粉丝给自己,沾上醋等物,味道还很不错。

  当然了,既然已经试验出来了,自然是要交出来的,家里人都已经尝过,等呈上给舅舅那边的时候,舅舅欢喜的多吃了好几碗。

  “这个东西好!以后行军打仗,让将士们随身带着一袋子,比带着干粮要好。”这要是提前煮熟了,用开水一泡,也能吃,省事又省时间。

  别的东西,像白面,虽然也能炒熟了,然后冲开了吃,可是白面太精贵,花费的成本高,不如这番薯来的容易。

  要知道,这个时候,一亩小麦才产出几百斤,而一亩的番薯产出是几千斤,将近十倍的差别,自然是番薯更容易得来,还管饱!

  西宁侯让管物资的后勤兵们,就按照方子去做这个粉条,做好了以后,运送也不那么困难了,毕竟番薯是属于死沉死沉的,而粉条就不是了。

  李舜华虽然提供了一个方法,可是这西宁兵里面不乏脑袋灵活的人,人家竟然把土豆这种东西,也做成了跟粉条一样的土豆粉,由不得李舜华不佩服,真是触类旁通,举一反三那。

  “舅舅,我不要!”西宁侯为了奖励自己的外甥女,给了李舜华好多的金银珠宝。

  “拿着,这些东西,小姑娘戴着才好看,舅舅给你的,你不能推辞!”

  “舅舅,用这些东西多换一些粮食还有铁,我拿在手里更没有用!”真和朝廷反了,什么不需要?宁可多准备一些,也不能少了。

  “舅舅手里的东西多着呢,让你拿着你就拿着,你想出来的法子,替舅舅省了多少钱?”

  本来要是一直把番薯作为主食,是不可能撑下去的,他还要派人去别处买粮,可是有了这个粉丝,就不需要了,满满的煮上一大锅,加上一些菜,吃的更香,还饱肚子。

  而西宁这个地方,最不缺的就是番薯了,多的时候,大部分都是喂猪了,现在喂猪的东西,能给人吃,还吃的很美味,这是大大的捡了便宜了。

  而且,不光将士们能吃,这普济到老百姓,也能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。

  西宁可不是只有军队,老百姓对西宁侯的拥戴,也是西宁侯能够立足的根本。